“隔空”操作心脏模型、AI机器狗炫技…… 成都“一带一路”科技展用创新定义未来生活

2025-06-11 07:29 来源: 红星新闻网

6月10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1号馆,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心脏模型正被参观者“隔空”旋转、放大,这是四川盛邦润达的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在它不远处,一只名为“哮天”的黑色小型机器狗正灵活地跳跃、转身,吸引了诸多目光……

6月10日至12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期间,“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成果展将集中呈现这样的硬核科技,川渝元素成为展区亮点。

走进未来世界:

从心脏悬浮成像

到纳米孔基因测序

一走进成都馆,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设备便格外引人注目。四川盛邦润达科技工作人员唐文洁现场演示:操作界面直接悬浮于空中,点击空气中的心脏模型,即可旋转、放大,调出人体组织结构或播放科普视频,则如同“触摸云端”般直观。

“它可以实现单手旋转心脏模型,也能双手放大。成像直接在空中,不依赖传统屏幕或投影幕。”唐文洁边演示边解释,这项技术依靠手势感应,无需任何屏幕介质,在空气中能实现防静电、防指纹、防交叉感染,特别适合医疗、博物馆、智慧家居场景。

隔壁展台,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静静陈列。该公司品牌公关副总经理杨迁介绍道:“QPursue-6k是公司推出的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中通量纳米孔基因测序仪,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据了解,纳米孔测序相较于短片段测序技术,具有读长长、实时输出结果、设备小型便携的优势,对于病原体检测、罕见病诊断、公共卫生防疫意义重大。

在重庆展区,“哮天”机器狗则展现了另一重趣味。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工作人员周桥介绍说,该产品由科创基地孵化的恒之未来(重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即将进入量产阶段。与市面上大多面向B端的机器狗不同,当天展示的机器狗更加小巧灵活,是面向家庭的高动态AI仿生智能机器狗。“我们未来还将推出更多创新的产品形态,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高端科技消费品。”

科研合作再升级: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亮相

近年来,成都布局建设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在蓉落地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电子科技大学与古巴神经科学中心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现场,多个联合实验室亮相。

在成都馆,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前,实验室研究助理Sambhu Pandit正在展台演示着带来的参展品。虽无炫目场景,却因其开放式研究计划与优质成果,吸引了不少高校的教授、科研者驻足。

“这是我们实验室的婴幼儿听觉检测系统,可早期评估新生儿听力与视觉发育,通过干预预防未来听力障碍。”Sambhu Pandit表示,实验室致力于脑机接口和神经疾病研究,已有来自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的研究者参与交流合作,“我们不仅希望共同研究,更希望扩大协作网络,让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入。”

在四川展区,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一抹绿韵让人眼前一亮。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猕猴桃资源评价与品种选育岗位专家王丽华站在展板前,轻声述说探究百年猕猴桃育种传奇。

“1904年,一把猕猴桃种子从中国宜昌漂洋越海,开启新西兰‘奇异果’传奇,如今我们通过科技合作共同推动猕猴桃产业发展。”她指着展台上的果样与周边猕猴桃酒介绍说。2014年,由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和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联合共建的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此为基础,2020年,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

据介绍,红阳、西南大果型等10余个自主培育品种已推广至全国15个省(市)、覆盖面积120万亩。“我们正在以结构化方式落地,让原产中国的红心果,通过‘一带一路’流向世界,也通过合作机制助力农业现代化。”王丽华说。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方艺霖 责编: 方艺霖 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