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金沙讲坛·名家讲坛”2025年第3期

2025-05-07 23:43 来源: 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婉清 摄影 陈俊州)5月7日报道 5月7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做客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四川社会科学馆、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理响巴蜀·社科讲堂”暨“金沙讲坛·名家讲坛”,以历史地理学家的独特视角,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发展、中华文明的源流与脉络娓娓道来。

0509_1

文明坐标的时空位移

从青铜铭文到现代国家

讲座以何尊底部“宅兹中国”的铭文为起点,葛剑雄揭示“中国”概念的动态演变史。在西周时期,“中国”特指王都所在的天下之中;东周时演变为中原诸侯国的文化共同体;秦汉以降,成为王朝疆域与行政体系的代名词;直至近代,完成从地理概念到现代国家名称的质变。葛剑雄表示,这种概念的迭代,不仅是符号的变化,更折射出了中华文明在政治整合与文化认同上的持续演进。

民族熔炉的千年锻造

多元一体的文明密码

在阐释中华民族形成时,葛剑雄提出“熔炉理论”,他表示,从夏商周时期“华夏”概念的雏形,到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文化交融,再到华夏族群南迁与百越、三苗的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史,本质上是一部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史诗。而这种多元一体的文明特质,既保持着核心文化基因的延续,又不断吸纳着新的文化元素,形成生生不息的文明生态。

文明长河的双向流动

开放包容的发展逻辑

针对中华文明起源,葛剑雄突破“中原中心论”,提出“多源并进,中原汇聚”的观点。考古发现显示,早在5800年左右,黄河、长江、辽河流域已显现文明曙光。葛剑雄特别强调文明交流的双向性:小麦种植、青铜冶炼等外来技术传入后,经本土化改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足以证明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这种文化包容力,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关键密码。

地理基因的文明烙印

山河形胜中的历史选择

作为历史地理学资深专家,葛剑雄着重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黄河流域因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成为早期文明的中心,而长江流域则在人口南迁后崛起,形成双河文明的格局。这两大流域的交替繁荣,不仅塑造了中国独特的经济地理版图,更推动中华文明在南北互动中实现创新发展。这种“地理决定论”与“人文创造论”的辩证关系,为理解中华文明演进提供了新的维度。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文明溯源的知识分享,更是一堂深刻的文化认同课。在世界文明交流激荡的当下,葛剑雄对“何以中国”的解读,不仅帮助大家构建起清晰的文明认知框架,更传递出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注入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方艺霖 责编: 方艺霖 高婷 审核 : 马兰 谭麟 监制 : 赵若一 总监制 : 李天翔